筒子是明代出现的一套有趣的民间戏法道具只有两只没有底的空套筒
筒子是明代出现的一套有趣的民间戏法,道具只有两只没有底的空套筒。幻术家将其套来套去,立刻就会从筒中变出诸如蔬菜、水果、杯碟,甚至一桌筵席,有的还变出一坛美酒。明代刘桐的《帝京景物略》一书曾描述过艺人在清明节踏青时所进行的筒子戏法表演,其形式是“三筒在案,诸物戒藏,示以空空,发藏满案,有鸽飞,有猴跃焉,已复藏于空”。筒子变出的物品多以活物为主,甚至能变出猴子那样的动物,可见艺人对三筒之间交代步骤的安排是相当巧妙的。明人绘《宪宗元宵行乐图》卷中,有一局部是描绘筒子戏法的图。图中艺人将三筒套在一起,上面盖了块手巾。欲从里面取出物品。以手巾盖住筒的上口,是防观众居高临下看出奥秘,这与现代戏法中同类节目的演出相似。
清代,三筒已改为二筒,且变幻更为丰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一书描写过当时艺人表演的“万米归仓”戏法:演者拿着无底而中空的筒子,从其中变出数倍于筒子所能容纳的白米,最后又把这些米全倒入筒中,再看艺人手中所持筒子,又是空空如也。这套戏法游艺至今还在国外广泛地流传,被誉为优秀的东方幻术。
清代的大文人纪昀在他的《阅微草堂笔记》中曾记述过他童年时看过的戏法游艺表演,包括土遁金杯、平地拔杯等。更有趣的是一出空中遁鱼节目,艺人将筵席上的一碗鱼随手持起抛向空中,瞬时碗和鱼皆不见了。艺人告诉主人说,碗和鱼已“跑”到你们书房中的书橱里去了。主人跑回书房拉开书橱的抽斗,只见鱼果然在其中的一个扁盘子中盛着,那扁盘子原来装着的佛手本来放在别处,而这时也盛在那装鱼的大碗中去了。这套戏法设计高超,组织得十分周密严谨,显示出了相当高的水平。
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还叙述了一段幻术家进行的天宫偷桃的戏法游艺表演。这套戏法是一个复合节目,它将唐代既已流行的绳技和木童技“爬绳上天”与印度传入的杀人复活戏法“自支解”结合了起来,变成了一套新的戏法形式,使观众在艺人们一连串突如其来的变化中,进入了超出常人思议的、变幻莫测的世界之中。
明清的戏法游艺,已经达到了较为成熟的时期,随着大量戏法游艺节目的涌现,有关的著述也开始付梓了,像《神仙戏术》、《鹅幻汇编》等就是这样的研究专著。《神仙戏术》是明代出现的一部著述,记载了中国古代传统幻术游艺多种,可以说是最早的一本戏法书。《鹅幻汇编》是清末人唐再丰集中国幻术游艺之大成的著作,记述了当时流行的戏法游艺套,为研究古代幻术游艺提供了重要资料。上述两部著作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幻术游艺经过多年漫长的历史,已发展到一个高峰,为现代戏法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歌舞游艺
扭秧歌
扭秧歌是我国古代传统的歌舞游艺,流行地区较广,深受人们的喜爱。
我国数千年来“以农立国”,农业在人们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追溯秧歌的前身,应与古老的“农作舞”及其后来的“村田乐”有着渊源关系。早在秧歌高跷会图远古的神农氏之时,就令其属下刑天氏编制了一个歌颂神农氏发明末耜,教民众农耕,庆祝丰收的农作乐舞——《扶犁》歌。据《后汉书·祭祀志》记载:汉高祖八年(前),刘邦令天下立灵星祠,祭祀后稷神。祭祀之舞用十六个男童,“舞者像教田。初为芟除,次耕种、耘褥、驱爵及获刈、舂箕之形,像其功也”。反映出当时所有的舞姿动作都是模仿农业劳动内容的,很像一个古老的“农作舞”。这一祭祀舞,既适合祭祀对象——农神后稷,又源于日常的农业劳动生活,极富内涵。
- 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报考条件有哪些?[图]
- 网约车驾驶员资格证哪里去考[图]
- 模具钳工岗位职责是什么?[图]
- 上异性领导的车应该坐哪里?[图]
- 求职安全小课堂:试岗7天被“婉拒”[图]
- 5G时代,哪些行业适合就业者选择?[图]
- 魔鬼从在于细节中,简历中的细节[图]
- 服用败酱草可以治疗神经衰弱引起的肠炎[图]
- 服用橙色注意副作用更健康地应对[图]
- 产妇的饮食营养与保健[图]